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场管管理>>体育场馆>>体育场馆行业报告: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体育场馆行业报告: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发稿时间:2021.05.19    【字体:
【导读】

体育365

1.png

中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现状

一、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模式现状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我国体育场馆长期以来是以各级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包括很多单位体育场馆(如学校、企事业单位)也是政府投资建设,越来越多的场馆的建设与维护给政府增加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目前在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大型体育场馆多元化投融资建设的模式,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建设的场馆将越来越多。

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全额预算管理的场馆越来越少,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占了大部分比例,另外,采用承包和租赁模式管理的场馆越来越多,更有利于调动经营积极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

在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尝试公共体育场馆改制,将场馆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从国有产权改为多元化产权,按照现代企业模式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三、“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模式

与国外体育场馆相比,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多场馆采用“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模式,是指公共体育场馆对外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享受政府一定的财政拨款,政府行政部门对场馆拥有一定管理权限,决定着经济指标、领导任命、人事调动等重大问题,场馆工作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明确经济效益目标,给场馆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和用人自主权,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按企业模式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在场馆的外部性质还不能变的情况下,只有实行内部企业化改革,才能把场馆从原有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中解放出来。通过企业化管理,调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者的积极性,促使场馆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提高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应该说,“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型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型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是一个“折中”方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这种模式必将会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医疗“一刀切”治疗,导致较高的用药无效率。

中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一、在体育场馆建设上逐步由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的投资政策会更加宽松自由,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允许进入体育场馆业;另外,随着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愿意进入体育场馆业。

今后,政府应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社区的、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建设上;大型的、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建设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采用多元化投融资策略,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于有市场潜力的,经济效益好的专用体育场馆,如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健身健美场馆、羽毛球馆、网球场馆则完全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二、在体育场馆运营上逐步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私人化管理转变

虽然传统上体育场馆是由政府所有和管理,但是情况在变化,随着公共体育场馆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出现,为专门的体育企业和私人介入场馆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场馆有了严重问题或者无法实现管理者的期望,需要考虑的是换一个管理机构,而不是调换内部的人员,那么可以考虑选择代表社会力量的、更专业化的体育企业和私人管理,它们往往能够提高效率,避免官僚体制影响,能够完全独立地以市场为导向,向顾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最终减少或消除经营赤字,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美国已在过去的20多年实践证明,体育场馆的管理将走“私人化”模式。在1975年,美国的LouisianaSuperdome体育馆开始由私人承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Kansas.sStateExpoCenter,从1987年私人承包以来,实现了每年赢利突破1亿美元的良好业绩。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和私人化管理也将是今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公共体育场馆的改制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单位性质上一般属于事业单位建制,在产权上一般属于全资国有。公共体育场馆改制,就是指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将全资国有产权转变为多元化产权,最终建立现代企业模式对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改制存在两个基本动因:

一是实践的需要

公共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带有较浓厚的公益性色彩,除了投资金额较大外,日常维护、成本折旧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使政府财政背上了较沉重的负担。

虽然,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比如在目标设置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在运行机制上采用事业单位的建制、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管理方式上采用差额拨款、统收统支,在经营模式上采用承包、租赁经营等,但由于遭遇单位性质和产权制度的体制性障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不能调动经营者积极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积重难返。所以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有着较强的改制动力。

二是宏观政策取向的需要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将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分为三大类: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总的思路是:将监督管理类改为行政序列,将经营服务类改为企业,将公共服务类再分为三种:公益型、准经营型和经营型,公益型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

准经营型和经营型一般也要改为企业,准经营型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可部分实现市场配置,财政部分投入;经营型主要由社会力量做,经费自理。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体育场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我国体育系统现存大量的事业单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体育场馆,按照上述分类,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属于公共服务类中的准经营型和经营型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需要进行企业化和产权多元化改制,这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取向,是大势所趋。

共同解读体育产业,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ty365@nsig.com.cn

邮件标题:体育365微信投稿+姓名

邮件正文:投稿人简介+投稿人联系方式+投稿内容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