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场管管理>>会议中心>>资深人士全面剖析国际会议

资深人士全面剖析国际会议

发稿时间:2021.05.19    【字体:
【导读】

    特约撰稿 业内资深人士  曹雨禾

    编者按:近日,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指出,要严格控制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总量。近年来,各地发展国际会议的诉求日益强烈。国际会议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并不适合每一个城市(地区)。《通知》的出台,各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该如何举办国际会议?如何发展会议产业?对此,中国贸易报特邀业内资深人士曹雨禾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举办国际会议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受益良多,会议和展览的数量、展览面积、从业人员,以及经济效益都呈现出可喜的进步和提高。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新政,设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其目的就是抢夺国际会展项目。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开发国际会议的诉求日益增强。但发展国际会议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换句话说,是不是每个地区或城市都适合发展国际会议业?

    中国国际会议起步晚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亚运会结束后,作为亚运会新闻中心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中心。自此,中国的国际会议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此前,仅有少量的国际政府间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举办,企业会议的国际化程度很低。

    事实上,1990年以前,国际品牌酒店只存在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且数量十分有限。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场、高速路、大量合资酒店开始在全国各地以星火燎原之势涌现,跨国公司会议、国际学术会议和政府会议数量也随之增长。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国际会议业是从1990年起步的。从这个角度看,硬件设施,尤其是建有会议室、大宴会厅的商务酒店,以及大城市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是发展国际会议的必要条件之一。

    20年,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历程不算长。世界上最早的会议促进局(CVB)是1896年创立的美国底特律会议观光局。中国与之相比差了100多年。20年,还不足以让国际会议的主办机构对中国的多数一二线城市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办会意愿,尤其是当前很多二线城市缺乏鲜明的个性,使得国际会议主办机构缺少清晰的认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中国正吸引着发达国家的注意力。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很想亲眼看看中国的巨变。会议主办方也很想顺应“民意”,为参会代表创造价值,所以也非常希望选择中国作为会议举办地,以满足参会代表的愿望。

    近年来,中国积极申办国际会议,但国际会议选择在中国举办的数量未如期望的那样多。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国际会议主办机构选择在中国举办会议?

可以在外国人中做一项调查,能说出北京和上海以外的第三个中国城市名字的人并不多,除非他/她本人到过该城市。了解一个国家需要时间,了解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这一点来说,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亚运会,国际大型活动如世博会、音乐节,都能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国家和活动举办地的名字、口碑密集地通过媒体传播出去。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广州举办了亚运会,夏季达沃斯在天津和大连举办,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和财经高端论坛都有助于国际会议主办机构加深对这些城市的了解。但对于很多城市来讲,这种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远离国际会议主办机构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两大国际会源地的距离不算近。抛开政府会议不讲,欧洲和北美是国际协会会议和企业会议最主要的举办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办机构大多位于北美和欧洲;二是国际参会者大多亦来自这两大洲。一般来讲,主办机构倾向于在其总部所在地或周边地区举办会议,一方面是会议费用相对低些,另一方面是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更主要的原因是离大部分会员近,这样就有可能招募到更多的参会者,且因参会者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不必付出高昂的差旅成本。

    如上所述,在中国开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及旅行费用。

    众所周知,举办年会是国际协会获得营运资金的重要来源,他们必须保证年会是盈利的。虽然国际协会是非盈利机构,但国际协会办的年会、培训、出版物都是要盈利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在做远期会议预算的时候,如果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考虑得比较保守,则可能导致会议成本增加。这样一来,注册费就不得不上涨,而这将削弱参会者的参会意愿。

    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跟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互免签证的。中国内地同欧美发达国家还没有这种签证规定。尽管获取签证不难,但总需要办理签证的时间,还要支付签证费。对于大部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商务人士来说,他们更习惯于免签证。

    此前,国家对国际会议的管理规定只针对需要国务院批准的国际会议,即包括外宾人数在100人以上或会议总人数在400人以上的社科类国际会议,以及外宾人数在300人或会议总人数在800人以上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专业或学术性国际会议;外国政府正部长及其以上官员或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的高级别国际会议;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国际会议。也就是说,对于企业会议,则没有特别明确的管理规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国家没有对企业会议的报批设置太多要求。按照通常的非禁即入原则,没有禁止企业会议,就意味着可以大力发展。

    应该说,语言水平也是中国举办国际会议的一大障碍。对于高层次的企业会议、商务会议及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会议,中方合作伙伴的英语水准不尽如人意。会议期间的中英文同声传译也会让本身质量很高的会议失分不少,中国参会者的外语能力也阻碍了他们和境外参会者之间的自由交流。

    而另一个障碍则是理念不同,国外的会议无需做“表面文章”,如庞大的背景板、合影、升空气球桌签、讲台鲜花、胸花、座次、VIP礼遇、精美的指示牌等都不在会议主办方的重点考虑范畴之内,而这些恰恰是中方所注重的。中方办会机构或合作伙伴十分看重场面,而对国外参会者无比珍视的教育、交流、平等、分享关注较少。国际协会一般都愿意把会务分包给专业的会议服务公司,但不少中方合作伙伴喜欢自己操办,后果之一就是会务质量不高。

国际会议数量不会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国际会议要到中国举办,确实面临着不少难题。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每年6月至8月会发布其一年一度的统计报告。根据报告,就举办的国际协会会议数量来看,2009年,北京在城市排名中排名第10位、上海排名第28位。当然,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对入选其统计的国际协会会议要求比较严格,只统计国际协会会议,不统计政府会议和公司商务会议。它所统计的会议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第一,主办单位只能是国际协会,而不是某个国家的协会、学会。第二,至少有50个参会者。第三,必须定期召开(只开一次的会不统计)。第四,必须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轮流举办。

    因此,像博鳌亚洲论坛、夏季达沃斯等国际会议并没有进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范畴。

    虽然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中国国际会议的全貌,但仍能说明中国国际会议业取得的成绩。无论怎样,有一点值得注意,即2009年北京接待了96个符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统计要求的国际协会会议,占到了中国全年245个(国际)会议的39%。尽管到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国内要分食的城市却很多。

    京沪仍是国际会议首选地

    北京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2008年、2009年,北京承接会议分别为211145个、209903个、224160个,其中国际会议数量分别是7421个、5767个、5174个。该数据显示,北京承接国际会议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7年,上海承接国际会议632个,2008年是678个,2009年为771个,呈增长趋势。根据杭州会展办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杭州共接待了8120个会议,其中国际会议453个。以2009年为例,北京和上海相差甚大,但上海和杭州的国际会议数量又如此接近,似乎很难理解。这主要是源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会议标准和口径。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最适合发展国际会议,无论是举办政府会议、协会会议还是企业会议,优势无可争辩。除中央机关之外,全国多数的协会、学会都在此,再加上完善的交通和会议接待设施,以及便捷的国际航班和国内航班、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令人向往的文化、历史,这些都是吸引国际会议的有利条件。

上海作为世界知名的大都市,一直备受西方的赞誉和媒体的偏爱。悠久的商业历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产业发达、对长江三角洲巨大的凝聚力,机场、酒店、会议中心以及畅通的高速铁路,上海市旅游局积极的国际推广及会议大使制度,都预示着上海不但是中国第一展览举办地,还是中国极具魅力的国际会议目的地之一。但与北京相比,政府和协会会议不是上海的强项,但国际公司会议应该无人能出其右。

    而其他城市要想追赶京沪两地,则有很大难度,仅国际认知度和国际航班班次这两项,就逊色很多。

    国内为主,国际为辅

    西班牙、奥地利、荷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国际协会会议发达,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国际协会的总部都设在欧洲。

    美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更具有借鉴意义。美国人口多,科技教育水平高,社团组织高度发达(特点之一就是美国的协会管理公司AMC远较欧洲发达),协会、学会的会员数量都很大,因此美国的大多数协会、学会都自成一体,与总部设在欧洲的协会、学会“分庭抗礼”。总的来说,美国的社团组织不如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协会那般来得开放,具体表现是,美国的协会、学会组织的会议更倾向于在美国、加拿大召开,其原因是来自美国本土和加拿大的会员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会议主办方需要考虑会员参加会议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还有一个原因则与欧洲多数国家的国土面积小正好相反,美国幅员辽阔,构成了富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会议目的地。

    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十分相似。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协会、学会的数量也是非常庞大,而且因为英语普及率不高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某种封闭性,且距离欧洲、北美遥远。可见,近期内,来中国举办的新增国际会议不太可能出现井喷。

    长远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发展成跟美国相似的会议大国,只是国际会议会分散到多个城市举办。同时,国内会议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因为支撑会议的最终因素应该是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庞大,潜力巨大。中国东南西北各个省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因此企业、协会必将锁定国内会议目的地,更有选择国内不同省区轮流举办的趋势。可以说,中国发展会议产业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可以预见,10年后,中国的协会会议和企业会议不但在数量上有大幅度的增长,在会议规模、召开频率、专业性方面也都将有明显的增长和提升。

    会议产业需细分市场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扩大内需、挖掘中国内需潜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新兴服务消费,而会议产业本身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信息交流和服务贸易、创造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应更加重视会议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过多倚重展览,把政策、措施和资金都倾向于展览。 

    旅游业权威研究机构PhoCusWright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此前市场下滑明显,到2012年,美国公司和会议市场将收获两位数的增长,但可以认为美国的会议增长的大部分仍将局限于美国国内。同理,中国国内会议数量也将有较快速度的增长,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会议的增长速度将更明显,且会议形式更多样,奖励旅游、新品发布、路演等多种形式并进,会议举办地也将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酒店、度假村,而可能选择更有创意的场所。

    国际会议关乎荣誉,国内会议关乎荷包。国际会议谁都喜欢,但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开发国际会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尤其要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可进入性(国际航班、会议信息的集成及是否容易取得)、专业化的国际推广等而定。实际上,国际会议更多的是给城市带来荣誉,事关面子,因为国际会议数量本身不多,其中学术会议不如期望的那样消费高。可以举一个例子来佐证。10年前,高档的国际品牌酒店以外国游客和商务人士为主,以接待欧美客人为荣,但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酒店的境外客人的比例能超过国内客人,且国内客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可以说,时下,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国际化,就是浪费资源,更是浪费抢夺会议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

    可以预见,协会会议、企业会议的主办机构、会议数量、召开频率和会议预算都将呈现出向好的局面。但每个城市仍要根据自身条件,定位哪一个细分市场更适合本地发展,只有找准目标,找对细分市场,联合本地资源,如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协会、公关咨询公司和会务接待公司整合起来,才有可能抢到足够的市场份额。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