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场管管理>>文化艺术馆>>探索新时期博物馆管理的“知”与“行”

探索新时期博物馆管理的“知”与“行”

发稿时间:2021.05.19    【字体:
【导读】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强跃

  当今的中国博物馆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面对越来越多元化、 复杂化、 信息化的社会需求, “协同、 创新、 发展” 是当代博物馆管理者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的目标和方向, 特别是在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与利用的讲话, 在国务院颁布 《博物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 和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 系列文件之后, 博物馆界面对顶层设计的发展路线和指导思想, 如何努力做到中国哲学所提倡的 “知行合一” ? 如何在清楚 “认知” 使命与社会需求之后采取正确 “行动” , 这, 应当是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不断思考的命题。

  博物馆的“行”是其活动的目的性,包括意义、目标、方向、任务和道路等, “知”则是对目的性的信念、思考、理解、认知和认同。在这两个方面中, “知之非难,行之惟艰” ,更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年来面临怎样的形势? 普遍的共识是, 免费开放以后观众人数暴涨,年参观量不到50万人次,一直增长到去年的280万人次。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完整性、序列性和至高性为主要特征的藏品资源以及连获四届全国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的三个常设展馆,另一方面是靠近大雁塔和小寨商业圈的便利交通位置与完备的旅游条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馆舍面积有限与观众不断增加的参观需求之间、管理者思想认识与社会要求之间、行业发展与从业者水平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距, 产生了比较突出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 更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是自我定位。 从思想观念上切实厘清工作的重心与目标, 提高认识, 准确定位, 解决主要矛盾和“我是谁” 的问题。 二是目标定位。 认真研究社会发展与需求、 行业前沿和观众结构变化, 解决好服务对象问题, 即 “为了谁” 。 三是发展定位。 如何为时代服务、 为未来社会服务, 利用新技术实现真正创新。 四是任务定位。 如何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 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

  一、 在管理理念方面,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准确定位工作思路,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

  首先是开放心态, 摒弃过去 “以我为主” 的象牙塔思维, 推倒心中 “自娱自乐” 的四堵墙, 走出馆舍, 迈向大千世界,与社会融为一体,知道社会未来需求所在,并据此来调整办馆理念,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是调整工作方向。陕西历史博物馆靠什么吸引观众?很多人认为是藏品,但我认为光靠藏品,并不能走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藏品+服务,因此要在服务上下工夫。第三,不断关注并参与社会和行业的“新”的变化,与时俱进。社会不断变化带给博物馆全新的社会关系、观众群体、工作人员、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新风尚。博物馆作为其中一员,也要不断调整自己。

  二、 对观众而言, 解决好 “为了谁” 的问题, 把“要你做” 变成 “为您服务” , 即把硬性管理变为软性服务。

  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观众领票排长队、 展厅拥挤的情况下, 尽可能改善硬件服务设施, 提供人文关怀。 尽可能地 “想观众之所想, 急观众之所急” , 做到主动化、 细致化、 人性化, 换位思考,以方便观众为宗旨, 要多考虑观众参观的便捷。让观众感到 “宾至如归” 的舒适、 幸福、 满足, 以及被邀请、 被尊重的美感。 以此为指导, 陕历博近期完成了一系列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 更新标识系统、 搭建遮阳棚、 增设直饮水机、 扩大物品寄存空间、 增设并优化停车位、 重新规划观众入口与出口、改善排队领票窗口及周边环境、开放西地下服务区的数字博物馆体验馆、儿童体验中心、读书吧、风味餐厅和咖啡厅等。在展厅中,增加观众互动设施,比如,及时更新WIFI、手机APP导览官方微博、微信、手机语音导览等,增加体验项目,提供“游+购+娱+吃+行”及相关服务、创意项目、特色活动等。在软性服务方面,参观旺季时,提前开馆半小时,延迟闭馆1小时,增加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常态化的 “馆长月值班, 副馆长周值班, 中层正职轮流日带班” 制度, 加强前区协调管理; 在安全保卫方面, 实施重心下移、 全员参与、 以观众为目标的大安全防控体系的多层服务保障系统, 为观众创造尽可能 “完美” 的参观体验。 以此为基础, 尽可能多地利用数字化、 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社交媒体、 信息平台建设, 将博物馆服务前置化、 程序化与延续化。 将博物馆服务变成一种有准备、 有态度、 有结果的长期服务, 探索鼓励公众参与的新的服务模式与传播手段, 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让公众或社会平等参与、 共同建设的一个文化机构, 实现博物馆工作在机构上从一次元到三次元的转变。

    三、 努力创新, 参与经济变革, 培育新的行业形态。

  陕历博由实体博物馆衍生的数字博物馆目前已经与70多万线上观众开展形式广泛、 内容丰富的互动交流, 包括由固定展览、 临时展览、 国内外巡展、 自主策展组成的陈列展览系统, 由国宝故事、 各类讲座组成的教育活动系列, 网络电台、 网络商店等博物馆网络社区, 让没能走进博物馆的人们知道博物馆丰富的内容。 不仅如此,又在馆内建设了虚拟博物馆的实体体验馆, 通过最新科技手段, 让观众在参观之余真实地 “触摸”文物, 体验博物馆文化。 响应国家文创产业改革政策, 以战略眼光, 从战术谋划, 融入现代经营理念, 与陕西省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开展长效合作,启动 “中国创意” 产品设计大赛, 在目前已取得版权的300种千余款自主性文创产品基础上, 探索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让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社会中, 并逐渐渗透进其他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 “唐妞”“唐宝贝”“汉英俊” 等标识明显的系列产品已经成为陕西文物最可爱、 最流行的代言形象。 在此基础上, 力争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与技术, 为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建设了网上直销平台, 通过电子商务, 推销200余种博物馆文创产品, 人们可以用手机和电脑享受轻松购买博物馆产品的愉悦。 今后, 在质量、 价格、 促销及机制体制方面, 与国内外相关行业一起, 比如, 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先进单位进行更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四、 开放心态, 创新对外合作模式。

  通过区域化、 联盟化、 国际化的广阔视角, 通过人才、 展览、 科研、 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 让更广泛的观众了解三秦大地文物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文明。 一是联合省内132家博物馆建成数字博物馆联盟, 存录数字藏品50多万件, 推出虚拟展览110个, 观众浏览互动量已达86多万。 二是与国内外百余家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合作, 建立博物馆宣传联盟, 调动社会因素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通过高科技手法发现并重新解读表现文物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三是联合全省60余家文博单位成立陕西省文博志愿者联盟和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 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社会活动。 四是联合 “一带一路” 沿线30多个国家博物馆联合成立协作与交流联盟。 此外, 还与30多所大学和20多家文博单位联合建立科研合作、 人才培养、 文物保护、 素质教育等研究实体。

  通过以上知行结合的管理实践,努力探索让文物与文化、文物与社会、文物与经济、文物与广大百姓生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经济建设、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责任与作用。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