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新闻>>疫情下的民营美术馆与画廊,相互拥抱才是唯一出路?

疫情下的民营美术馆与画廊,相互拥抱才是唯一出路?

发稿时间:2021.05.25    【字体:
【导读】当民营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领域,企业赞助、私人藏家类的民营美术馆开始大量出现,建馆热浪迭起,成为整个中国艺术行业中最大的结构性变化之一。然而,建馆热潮之下乱象频出,究竟保持怎样的展览水准才能成为一家合格的美术馆,怎样的艺术机构才能被称之为“Museum”(美术馆或博物馆)?

当民营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领域,企业赞助、私人藏家类的民营美术馆开始大量出现,建馆热浪迭起,成为整个中国艺术行业中最大的结构性变化之一。然而,建馆热潮之下乱象频出,究竟保持怎样的展览水准才能成为一家合格的美术馆,怎样的艺术机构才能被称之为“Museum”(美术馆或博物馆)?

1.png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当下,美术馆如何保持定位与调性,保证优质艺术内容的输出与普及,在经济低迷,民众对艺术品关注度愈发低下的环境中维持下去,值得思考。

画廊&民营美术馆如何界定

我们首先梳理一下画廊和美术馆之间一种微妙的、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在中文对应的英文词汇里,Museum对应美术馆/博物馆,Gallery对应画廊,但在英文语境中,很多时候Gallery也能对应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比如古根海姆美术馆,它在最初创立的时候是古根海姆的一家画廊,因其创办人对艺术史、艺术收藏有自己的理念,后经运作转型成了美术馆。

1.png

▲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在国内,“美术馆”一词所指代的似乎并非仅是专一职能机构,而是具有了修饰词汇的成分,常见滥用与不规范使用的情况,很多被称为“美术馆”的机构空有“美术馆”的名称,而实为画廊等艺术经营性机构,甚至还有与美术毫不相关的机构。再次,美术馆和画廊同样是举办展览的场所,而且在展览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因此在公众的印象中非常容易混淆。

事实上,对于画廊的定义,其自身有明确标准:1.挑选合作艺术家和艺术品;2.推广艺术家和艺术品;3.向藏家提供符合艺术史逻辑的价值观。这三点分别指出了画廊的核心要素:判断力、功能性和价值观。

1.png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而美术馆在硬件条件上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的藏品、专业的管理者,其所属的非营利性表明:法人成立了美术馆,藏品一旦进入美术馆,就不属于私人,而是属于社会。判断一个美术馆的好坏,关键是看藏品。美术馆一定要有藏品,有研究的课题,推出有关自己藏品的展览。而国内不少民营美术馆在实际运营上往往鲜有做到规范,而那些高挂美术馆牌子、行画廊之实的就更做不到了。

以美术馆之名,行画廊之实

当前艺术圈存在的诸多乱象让不少业内批评家、策展人义愤填膺,作品质量难保证、展览主题不鲜明、缺乏问题意识等,对此批评颇多。例如,近期北京松美术馆开幕的新展“2020”,该展览集合了国内20家画廊的20位艺术家作品,似乎组成了一场小型规模的艺博会。有评论认为,此次展览缺乏策展人制度的介入,不仅未展现出明确的学术主题,且在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选择上不够严谨,展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达到美术馆定位的甄选级别。更有网友吐槽,“为什么在画廊看展没有门票,到了美术馆,同样的作品呈现还要购买高额的观展门票?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曾举办国际性大展的美术馆吗?”而对比松美术馆以往的展览项目,此次展览属实存在一定争议。

1.png

▲ 松美术馆“2020”展览开幕现场

1.png

▲ 松美术馆“2020”展览开幕现场

那么,国内一些画廊为何热衷进入美术馆办展?这似乎与两者在艺术市场生态中的定位差异有关。如前文所言,虽然画廊兼顾学术,但更偏商业;而美术馆在学术方面应该更加纯粹。因此,在美术馆办展,可能在于主观认为美术馆可在学术层面给艺术家及其作品带来一定“镀金”功效。

事实如此吗?其实,学术价值和含金量的高低,还是要看画廊、美术馆秉持怎样的运营思路和理念。国内也有不少画廊做到了超越美术馆职能的工作,比如一些上海的当代艺术家,尤其在当下艺术界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很多是由香格纳代理的艺术家或者在其场馆做过展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香格纳画廊的准确判断力,这反而是很多美术馆更应该做到却未做到的。

1.png

▲ 798艺术区

显然,在国内艺术生态中,以美术馆的名义,行画廊之实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在艺术区运作的美术馆大部分都是画廊。如798艺术区里有很多挂牌美术馆,却没有美术馆的功能性,实属画廊范畴。

乱象横生,民营美术馆之路任重道远

资金短缺也许是萦绕在国内民营美术馆面前的第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当国内“同额免税”(即向美术馆捐赠的部分,不仅美术馆可以享受免税,捐赠企业或组织也应该享受全额免税)这类政策不健全时,以及当下面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难有效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艺术领域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的画廊和美术馆越来越多,却未考虑当地是否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土壤和艺术生态?有没有学术支持?如果美术馆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典藏、宣传教育等功能,只能以出租场地、销售艺术品来维持生存,把美术馆的功能削减到画廊的境地,对美术馆而言便是缺憾。

1.png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当然,对于徒有其名的“美术馆”,也不可一味指责,也该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很多公立的美术馆也要靠出租场地“创收”才能活下去,当作为文化亮点的公立美术馆没有充足的经费而成为空壳之时,民营美术馆和商业画廊想要维持生存,其不规范之处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名义上的美术馆,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的美术馆——缺乏对收藏系统性的研究,对公共教育、对文化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对艺术史写作等有影响力的美术馆。美术馆与商业画廊的合作更需谨慎,在选择艺术项目时亦不可草率、仓促,而是要坚持自身的理念与定位。

文章原标题:民营美术馆or画廊,傻傻分不清?

文章来源:艺术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武文龙

分享到:
0

热点资讯